从跟跑西方到中国领先,这个技术神了!
介入呼吸病学是一门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微创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操作的科学,现代介入呼吸病学的真正兴起,是源于年弯曲支气管镜的发明及其相关诊疗技术的创立和普及。追溯其历史,可分为3个阶段:引进消化阶段(-年)、建立体系阶段(-年)和完善成熟阶段(年以后)。目前,介入呼吸病学已成为我国现代呼吸病学的重要支柱,在年国际呼吸病暨美国胸科学会联合会议(ISRD-ATS)上,来自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强教授分享了他对介入呼吸病学发展现状与展望的想法。李强教授李强教授简单介绍了目前介入呼吸病学所涉及的病变范围,它包括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气道异物的诊断和治疗,肺部肿瘤的诊断和分期以及良恶性气道肿瘤的治疗等等。此外,在支气管哮喘、慢阻肺、难治性气胸等一系列复杂的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方面,介入呼吸病学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介入呼吸病学的主战场在哪里?首先了解何为主战场?李强教授介绍道:“主战场就是值得我们将所有资源和精力全部投入,且一旦获胜将会影响全局的重点领域。这个主战场必须满足3个条件——常见病、多发病、难治。”所以介入呼吸病学的第一个主战场——以介入呼吸病学技术为基础的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快速诊断。先来一起看一个病例:
患者男,24岁,美国伊利诺伊州二年级研究生。主诉:反复咳嗽4月,发现肺部占位2周余。现病史:患者4月前受凉后开始出现反复咳嗽,白天更甚,不伴鼻塞流涕,无发热,无胸闷气促,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全身酸痛,无腹痛腹胀腹泻等不适,之前未引起重视故未就诊,此次入院前2周,医院就诊,年7月18日完善胸部CT示右上肺炎性病灶。年8月3日,医院复查胸部CT示:右肺上叶占位,肺癌可能,伴周围阻塞性炎症。20多岁就患肺癌难免让人无法相信,但做了所有感染检查,都显示阴性,难道真是肿瘤?
患者辗转各地求医,医院。李强教授继续回忆道:“我们给他做了超声、灌洗、TBLB……并进行肺泡灌洗液送高通量病原学基因检测(NGS);超声引导下活检取病变组织送高通量病原学基因检测(NGS)。”
“一开始肺泡灌洗液回来的报告中,显示有芽生菌属,但序列数仅为14,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但是在第二份报告中,依旧有芽生菌属,并且这一次,序列数达到条。2份报告结果均提示「皮炎芽生菌」!这种菌在中国大陆非常少见,因为它是美国的地方性真菌,如果没有NGS,可能很难诊断,只能靠猜测。”
介入呼吸病学和现代技术的结合,为病原学诊断带来了福音。李强教授也指出,中国在病原学诊断上的创新比国际上做得更早、更有影响力。而第二个主战场——早期肺癌的微创介入性根治。目前,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早期肺癌的标准化治疗方法。但是将来我们所面对的大多数肺癌将会是这种类型的——针对这类早期肺癌,难道我们一定要外科手术吗?面对发现越来越早、病灶越来越小的流行病学趋势,建立一种创伤更小的、针对早期肺癌患者的新型根治性、微创治疗方法成为全球肺癌治疗领域的当务之急。李强教授表示,将介入呼吸病学应用于早期肺癌的治疗现在在国外并不常见,但在国内已经形成体系。目前要实现介入性根治,在技术上已没有障碍,已有相当多介入呼吸病技术与方法被应用到早期肺癌根治中,传统的经皮路径包括射频治疗、微波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氩氦刀冷冻治疗以及激光消融治疗。未来各种精准的导航技术以及支气管镜机器人+治疗性器具的结合,将会改变早期肺癌的临床治疗模式。介入呼吸病学面临怎样的挑战?但对于介入呼吸病学,在未来依旧面临极大的困难与挑战。李强教授指出:第一是技术的创新。只有加强医工结合,才能围绕临床问题实现原始创新,为临床提供全新的器材和方法,保持技术领先。先前我们的工作重心在技术的引进和吸收,未来我们应该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