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我国恶性肿瘤首位。靶向治疗是近20年来,肺癌治疗领域率先出现的重大突破,并大大延长了这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实现“治愈”肺癌这一目标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医生口中的靶向治疗到底是什么药?它们有什么不良反应?口服靶向药应当注意什么呢?
一
肺癌的靶向治疗是什么?
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细胞生长规律受到机体的严密调控,一旦这种调控机制失灵,细胞的生长摆脱了人体的控制,就变成了我们口中的肿瘤。
以EGFR突变的肺癌为例子,通常情况下,细胞的生长需要EGFR与它的配体进行结合,才能激活细胞的生长,这就好像一把锁必须有相应的钥匙才能把门打开,没有钥匙或者钥匙不对号都不能把门打开。而发生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即使没有配体的结合,受体也能持续激活,这就好比即使没有钥匙,门也可以打开,并且一旦打开就关不上,是一个道理。这种情况下,细胞便会持续增长并脱离机体的控制,形成肿瘤。而靶向治疗,就是帮助把打开的大门及时关闭,这样细胞就无法继续增殖,从而发生凋亡,达到治疗的目的(图1)。
图1肺癌的靶向治疗机制
二
肺癌靶向药物有哪些?
又该如何应用?
针对肺癌的靶向药有很多,有些已经上市,有些还在研究阶段,且不同国家上市的靶向药物也不一样,不同的靶向药物需要有配对的基因突变。
针对EGFR这个突变,目前上市的共有3代、7款不同的药物,第一代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及埃克替尼,第二代包括阿法替尼及达克替尼,第三代包括奥西替尼及奥美替尼,目前正在研究的艾氟替尼同样十分具有前景;针对ALK这条通路,包括克唑替尼(第一代)、塞瑞替尼(第二代)、阿来替尼(第二代),二代的布格替尼疗效同样惊艳(即病友口中常提及的AP),三代的劳拉替尼(目前在欧美部分国家上市);针对ROS1的克唑替尼等药物。这些药物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各有特点,进入颅脑的能力也各有差异,每个国家批准的适应症也各不相同。
比如,针对EGFR基因国家批准的7款药物来说,一代药物疗效相对于二代、三代来说稍逊一筹,但由于上市时间已经非常长,医院都可以买到,续药十分方便,且这些药物均已经大幅降价,价格非常便宜,不良反应发生率界于一代和三代之间;二代药物疗效比一代好,但比三代差,而不良反应是最严重的,这也大大限制了它在临床的应用,但二代药物对少见突变具有良好的疗效;三代药物疗效最好,且安全性也最好,更重要的是三代药物可以很好的进入大脑,控制颅脑内的转移灶,但三代药物的价格相对昂贵,且目前的普及性远没有一代药物那么好,且三代药物一旦耐药,后续很少能有机会再用靶向药物进行挽救。因此,每种药物的安全性及疗效各有差异,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三
有什么副作用?
中国有句老话叫“是药三分毒”。与化疗相比,靶向药物是高效低毒,但是低毒并不代表无毒,部分患者可以发生不良反应。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损伤、皮疹、甲沟炎、腹泻、间质性肺炎等。
此外,某些药物可能会有相对比较特异的不良反应,比如口服克唑替尼的患者可能出现视觉异常、下肢水肿等;口服劳拉替尼的患者可能出现血脂代谢异常;口服安罗替尼等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可能出现高血压及蛋白尿等。通常情况下,通过及时对症处理、调整药物的给药剂量,多数患者还是可以继续靶向治疗。
四
需要注意什么?
按时服用靶向药物,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样药物在血液中才可以形成稳定的血药浓度,对肿瘤形成持续的杀伤,当然,偶尔一次两次的漏服通常来说不会影响治疗效果。
至于饮食方面,在口服靶向治疗药物时,尽量避免与西柚同时服用,因为这种水果会影响药物浓度。当然,还有很多其他药物与靶向药物同时服用可能会降低或升高其血药浓度,具体用药要咨询临床医生了。
注:本文仅用于科普宣传,不能作为患者更改治疗方案、进行医疗决策或进行医疗咨询的依据,具体诊疗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
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