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靶向治疗过程中,让医生患者觉得最无助的是,原来有药可用的治疗模式,最终患者出现耐药了。面对耐药情况的发生,很多患者往往只能选择放弃了。可中国科学家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望改写这一结局。
近日,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吴一龙教授团队的一项克服靶向耐药的全球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JCO,影响因子26.3)在线发布。这项成果给靶向药耐药肺癌病人带来一线曙光,可让走投无路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延长5.5个月。
可让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5.5个月
在全球的肺癌患者当中,有约30%的患者会出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英文简称EGFR)。这些患者最后会遇到的情况是,出现靶向药物耐药。至于为何耐药,各国的科学家们一直研究,解开一个个谜。
近年研究当中,已有研究证明患者靶向药物耐药是因为另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这一比例占耐药患者约50%。那么,剩下的50%患者出现耐药是什么?吴一龙教授团队花了八年的时间找出答案,也就是北京时间8月30日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的科研成果。
据悉,该项研究由全球来自欧洲、澳洲、新西兰、亚洲共31个中心参与,中国4个中心参与,由吴一龙教授该项研究的全球“司令官”。全球共筛查了例患者,最终名患者符合入组研究。
在此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在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耐药患者中,有一样东西在“搞怪”,那就是另外一个基因出现高度活跃。研究领域将这种现象叫做“cMET扩增”。“只要我们找到药物抑制cMET的活跃度,同时又不放弃原来靶向药物治疗通路,耐药患者可在这种治疗模下受益。”吴一龙教授介绍。
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已表明,对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耐药患者采用联合用药新模式治疗,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可延长5.5个月,有的患者已经延长了1年9个月的生存期,其他的入组患者也仍在观察当中。
新治疗模式的适用标准已找到
吴一龙教授表示,名肺癌患者当中,这项研究至少能让6名走投无路的患者带来新的生机。在精准治疗的前提下,必须精准检测。那么,什么样的患者适合用这一新模式治疗?对此,该研究团队也找出了患者适用“标准”。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广东省肺癌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张绪超研究员介绍,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以免疫组化强阳性(IHC3+)选患者,有效率32%,如果以拷贝数大于6选择患者,有效率为47%,疾病控制率73%,无疾病进展时间为5.5个月。“这一治疗方法的常见的副作用是恶心和脂肪酶、淀粉酶升高,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肢水肿,但都是可控的。”
医院肿瘤中心党总支书记、肿瘤中心主任杨矜记教授表示,此研究成果说明,对一些患者而言,肺癌患者晚期耐药还是有新的办法的。新的治疗模式需要联合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和cMET抑制剂卡马替尼(Capmatinib)这两个药物使用。虽然后者目前还没有上市,但并不意味者患者无药可对付cMET的扩增。“在市场上已上市的药物中,克唑替尼也具有抑制cMET异常的功能。”
据悉,此次研究是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第四次有重要研究结果发表在《临床肿瘤学杂志》上。前3次分别是:《克唑替尼治疗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于年4月在线发表;《达克替尼对比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总生存结果》于年6月与ASCO大会同步在线发表;《奥西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于年7月在线发表。
仁创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