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地球只有33光年还是挺近,化身光速只需33年到达,化身奥特曼,直接穿虫洞,明天就到,后天就能捉个外星人回来。
回到正经,说说科学家如何发现这两颗行星以及具体的轨道参数。
HD的TESS目标像素文件图像。图片来源:Luqueetal,
两颗行星的主恒星名为HD,距离地球约32.6光年,是一颗小而冷的M级的红矮星,体积比太阳小约56%,质量更小。其有效温度为3,K(参考太阳表面温度k),年龄在20亿到80亿年之间,围绕HD运行两颗行星命名为HDb和HDc,但是可能还有没有发现的行星。
最初发现该行星系统的是美国宇航局的凌日系外行星测量卫星(TESS),该卫星旨在观察最近和最亮的恒星,并检测可能存在的行星凌日时的光谱信息。年10月,麻省理工TESS科学团队观测到HD的星光有所变化,便认为这个星系可能存在行星。
一般情况下,对新行星进行分类并确认的过程通常需要几年时间。但是研究人员搜索其他的观测站发现,这个恒星系自年以来就被夏威夷凯克天文台的高分辨率Echelle光谱仪(HIRES)监测,并且西班牙CalarAlto天文台也观测这个恒星系。
调用以上两个天文台的信息,研究人员测量了恒星的引力摆动,或称径向速度,证实HD周围存在两颗行星。
每颗围绕恒星运行的行星都会对其主恒星产生一些引力,所以当行星绕恒星转动时,其引力作用在恒星上,使恒星围绕着恒星和行星的共同质量中心M旋转。恒星的运动在观察方向的速度分量,即径向速度,是一个由行星运动周期所决定的周期信号,其幅度的大小由恒星的质量、行星的质量、恒星与行星的距离、行星轨道平面法线与观测方向的夹角等参数决定。
所以径向速度测量是一种通过测量行星对恒星扰动来间接探测行星的方法,科学家可以通过寻找恒星的轻微运动,来证明一个行星正在拉扯其主恒星。
调用之前两个天文台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HD径向速度具有规律,表明TESS检测到的信号确实是两颗行星。
其中,靠近母星的系外行星被命名为HDb,它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24,质量是地球的2.14倍,密度为6.2g/cm,距离母星约0.03天文单位,每2.77天绕其宿主公转一次,平均温度估计为K。
第二颗行星HDc体积更大,质量也更大,半径为1.53的地球半径,质量约为3.09的地球质量,密度为4.76.2g/cm,与母星相隔0.天文单位,轨道周期为5.7天,平均温度约为K。
研究人员表示,根据大小、质量和密度数据,它们很可能是岩石行星,是目前发现的第四个多行星系统,这两颗行星的温度都难以维持类地生命存在,顶多像加大版的水星或金星。
这类“超级地球”也不算啥大发现,每年都有“超级地球”被发现。每年都有所谓的似宜居星球出炉,可事实上人类连火星是否存在过生命也不知道。
但是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国内主流媒体为什么会得出为寻找生命提供重要线索的结论,什么都要往外星生命上扯。
如果要扯,也扯点儿靠谱的(ZBYL),例如6月16日这个研究:
TherecouldbefourhostilecivilizationsintheMilkyWay,researcherspeculates(phys.org)人类好日子到头了?银河系或存在四个四个敌对文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