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火星 > 火星观测记录 > 解码星空中的中式浪漫博物馆之城第二季

解码星空中的中式浪漫博物馆之城第二季

发布时间:2025/2/17 12:11:13   点击数:

《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第五期将在今晚和大家见面。本期节目由探源导师单霁翔,带领探源团追寻“星际来客”的神秘声音,由北京怀柔区喇叭沟门开启一段“溯源”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问天”之旅。古代天文学与政治、农业、历史、地理、建筑、环境等学科都密不可分,从古至今,中国人从未停下叩问苍穹的脚步,对无垠太空的向往早已成为流淌在华夏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溯源”古代天文学,对于提倡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追寻客星解码宇宙奥秘

触碰星空邂逅中式浪漫

本期节目中,探源团一行刚刚集结,便被探源箱内神秘的客星声音所吸引。客星是指没有固定轨道和周期,突然出现在夜空中的亮星,因在星辰之间如客,故称为“客星”。为探寻客星线索,探源团来到北京天文馆,从镇馆之宝南丹铁陨石介绍中了解陨石的鉴别方法。作为中国历史上唯??次有记载并且成功回收了实物的目击陨石,南丹铁陨石的发现背后有怎样的传奇故事?探源团在天文馆实体模型前了解“超新星”演化过程,邂逅《三体》中文明所在的超新星原型——南门二超新星。据专家介绍,超新星在宇宙中爆发后,形成一种特殊的天体——脉冲星,脉冲星为何被称为“宇宙灯塔”?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残骸形成蟹状星云,它与年宋代史料记载的“天关客星”又有何渊源?

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推演仪器凝结了无数古代天文学家的智慧。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年),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陈列着代表中国古代天文最高制作水平、审美标准的八件天文仪器。探源团来到古观象台,通过玑衡抚辰仪模拟体验古天文学家观测,观测使用的窥衡,如同一根长管巧妙连结着玑衡抚辰仪的各个部分,透过窥管能看到分外明晰的星辰,古人“以管窥天”正来源于此。玑衡抚辰仪的命名中蕴藏着怎样的中式浪漫,耐得住寂寞的古代天文学家们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付出?今晚的节目将为您一一揭晓。

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一度领先于世界。距今余年的商周时期,已经出现有“彗”字的甲骨文;距今多年的《春秋经·文公十四年》,记载了世界公认的最早一次关于哈雷彗星出现的记录;出土于马王堆汉墓,距今多年的《天文气象杂占》,是世界上现存最早彗星图;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发明了十几种天文仪器,他建议元世祖忽必烈进行全国性大规模天文测试,终于在公元年发布《授时历》,得出一年有.天,比西方国家沿用至今的格里高利历足足早了年。

星图“找不同”揭秘文化密码

对谈感悟“问天”文化基因

古天文学家观测天象绘制星图,用星星的升落来指导生产生活实践。探源团来到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近距离观看国家一级文物天宫藻井。榫卯结构的藻井上亭台楼阁美轮美奂,藻井顶部绘制着一幅有颗星星的罕见星图。探源团分组爬上安全梯,揭秘北极星其实不是一颗固定的星。现场还有另一幅来自宋代的苏州石刻天文图,作为当时的官方教材星图,它与藻井的星图相比有哪些异同,探源团分组“找不同”又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据北京天文馆副馆长、古观象台台长齐锐介绍,在辽宁牛河梁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过一个三层圆形组成的祭坛,祭坛中相邻两个圆的直径比均为“√2”。事实上,在中国古建筑遗存中,大到城市格局,小到建筑群,甚至具体到一座建筑,都有“√2”的存在。神秘比例“√2”如何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黄金分割比例”,营造出独特的中式建筑美学?敬请期待今晚的节目。

习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时说过,天文学是孕育重大原创发现的前沿科学,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制高点。从“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悟空号”探测暗物质、“嫦娥五号”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祝融号”火星探测……中华民族对于苍穹的叩问,已凝结成我们的文化基因,流淌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在提倡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尊重、促进天文事业发展,让遗存的天文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尊重。

探源团能否触摸到陨石,成为能够“摘”星星的人?端午节的背后暗含着什么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今天20:20,锁定北京卫视《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在寻觅客星的“问天”之旅中感受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博大浩瀚,感悟中华文明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

资料来源:北京广播电视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usagoodmans.com/faby/1047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