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首位,在肺癌中占比超过85%,本期我们分享一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
基本情况★女,76岁,因“肺癌伴骨、多发淋巴结、脑转移2月余”就诊★既往体健。
★家族史:父亲因“胃癌”去世。
入院查体★患者平车推入病房,双下肢因疼痛活动受限,疼痛评分6分,ECOG评分3分
★平卧位,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骨压痛阳性,心肺听诊(-),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及腹部包块,双下肢肌力查体欠配合。
辅助检查★-06-28PET/CT提示:左肺周围型肺癌并脑、多发淋巴结转移(右侧腋窝、右侧锁骨下、纵膈内)、多发骨转移(双侧肋骨、脊柱、髂骨、髋臼、股骨及斜坡右侧)。(医院)
★-07-05左肺穿刺病理:非小细胞癌,组织学结合免疫组化符合腺癌。(医院)
★-07-12(肺穿刺组织)基因检测:EGFR19外显子缺失。(医院)
诊断★左肺恶性肿瘤(腺癌IV期EGFR19del)
多部位淋巴结继发恶性肿瘤
多发骨继发恶性肿瘤
脑继发恶性肿瘤治疗吉非替尼+贝伐珠单抗
疗效评价:肺.07(治疗前)
.09(治疗3月)疗效评价:脑.07(治疗前)
.09(治疗3月)总结老年女性,就诊时一般情况较差,因疼痛长期卧床,经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可自行活动,生活完全自理,其家人初次看到病人下床时,难以置信,喜极而泣。
患者入住我科后及时完善PET-CT检查并行左肺穿刺活检,提示腺癌,穿刺组织基因检测结果提示EGFR19del,诊断:左肺恶性肿瘤多部位淋巴结、多发骨、脑转移。结合患者一般状况及基因检测结果,给予吉非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并唑来膦酸抑制骨破坏治疗,疗效显著,左肺病灶及脑内转移灶明显缩小,目前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可自行活动。
文案王心丽排版
苏妍审校
薛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