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火星 > 火星介绍 > 中国将向小行星探测发起挑战新华网客户端

中国将向小行星探测发起挑战新华网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11/30 9:22:09   点击数: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黄江川在近日于厦门举行的第一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上介绍小行星探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供图)

新华社厦门11月4日电(记者张逸之、喻菲)中国正在开展小行星探测关键技术攻关,将通过一次发射探测两个小天体:一颗名为HO3的近地小行星和一颗名为P的主带彗星。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小天体探测项目技术负责人黄江川在近日于厦门举行的第一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上介绍,中国小行星探测任务正在进行论证工作,拟完成近地小行星伴飞、附着、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近距离绕飞。

根据目前的计划,任务将发射一个探测器环绕小行星HO3飞行,择机附着小行星表面、采集小行星样品,返回地球附近释放返回舱,将样品送回地球。随后,探测器将继续飞行,借助地球和火星引力到达主小行星带,对主带彗星P开展原位探测。

据介绍,小行星HO3直径大约在40至米之间,光谱类别不详,密度约为2.7克每立方厘米,是离地球较近、轨道相对稳定的一颗“地球准卫星”。

P是在主小行星带中发现的第一颗主带彗星,同时具备小行星的轨道特性和彗星的活动特性,其彗核的最大直径约为5.4千米,密度约为1.4克每立方厘米。主带彗星是近年发现的太阳系小天体家族中的新种类。

黄江川说,小天体探测是空间探索的前沿、热点,同时也是高门槛的深空探测任务,其难点主要来自于小天体具有微引力、不确定性以及未知的环境,它们的形状、成分与结构等性质难以通过地面观测获得。

“通过地面观测,我们推测小行星HO3自转很快,大约半小时转一周。小天体结构通常较为松散,要在快速转动的小天体上着陆,难度可想而知。”黄江川说,“完成对这个近地小行星探测后,探测器还要飞往主带彗星,这两个探测任务之间的衔接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难题。”

黄江川说,P虽然体积较大,但是也存在不确定性,比如它距离地球遥远,处于小行星带外沿,更接近木星,距离越远测轨精度就越低。

他介绍,小行星探测器除了将携带先进的仪器获取科学探测数据外,还将采用高效电推进等先进技术,并具备高度自主导航、智能操控功能来应对未来任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其实中国早已飞越探测过一颗小行星。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圆满完成探月既定任务和日-地L2点试验任务之后,在距地球约万千米远的深空,以每秒10千米的相对速度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二者最近的距离约为米。

据悉,中国小行星探测任务正在国家航天局的组织下稳步推进。年4月,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小行星探测任务合作机遇公告,向全世界征集科学载荷与搭载任务,有望为中国小行星探测任务增添亮点,也体现了中国在空间科学探索方面开放、包容的进取姿态。

责任编辑:尹世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usagoodmans.com/fazd/895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