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火星 > 火星研究发展 > 中国太空探索新征程凤凰卫视

中国太空探索新征程凤凰卫视

发布时间:2023/11/30 9:53:25   点击数:
江西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cgia.cn/news/chanye/1662169.html

中国深空探月捷报再传嫦娥五号“挖土”归来,开启星际探索新征程中国航天成就世界瞩目,各国如何共享成果?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造福人类到空间站开门纳客中国距离载人登月还有多远?走向深空,踏梦远行,中国航天,未来可期今日看世界

“嫦娥”探月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23天,76万公里,克月壤,嫦娥五号揽月归来。刚刚过去的12月,嫦娥五号完成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月面采样,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月球尘土分析研究系统的国家。

嫦娥五号任务作为中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创造了5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中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与研究系统。

时事评论员宋忠平:

嫦娥五号工程这一次所取得的成绩是举世公认、举世瞩目。如果概括起来的话有两点,第一就是嫦娥五号工程是实现了“里程碑”,这个里程碑体现在哪?就是我们“绕、落、回”通过一个航天器就完成了。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讲的话,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

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收官之笔”,中国的探月工程一期就是要完成“绕、落、回”,我们之前的嫦娥一号、二号、三号等等,先是实现了绕,然后落,现在是回,这样的一个完整的闭环流程,恰恰体现出来中国的探月工程一期已经圆满实现了收官,也为我们二期工程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基础。

宋忠平:中国有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探月工程一期实际上就是一个修路工程、铺路工程,让中国通往月球之路已经铺开。那么二期工程是什么呢?不就是致富工程吗?二期工程就是对月球的应用和开发。对于中国来讲,这条路既然已经铺好,那么下面的探月二期工程将会如期展开,也将会让中国人对月球的了解更多、更全面。

嫦娥五号带回的克月壤样本,主要有三类用途:第一,进行科学研究;第二,为能尽早与公众见面,有一部分月球样品,将入藏国家博物馆,向公众展示,进行科普教育;第三,与国际共享。

时事评论员宋忠平:

“挖土”我们不是为了好看,不是为了面子,我们是要为实际的应用。未来我们一定会在月球上大做文章,但是我们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美国现在宣布了新型的月球开发计划,它是为了“圈地”,“圈地”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宋忠平:按照《月球公约》的规定,月球是全人类的,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中国和其他国家在月球、在深空领域的合作,必须要志同道合。美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比如《考克斯报告》、《沃尔夫法案》。这些法案和报告都是限制中国和美国进行航天合作,那么中国可以和欧空局合作,可以和俄罗斯合作。

如果美国废除了这些限制中国和美国合作的法案,那么中美之间也能合作,但美国把中国当成是最大的竞争对手,所以双方在航天领域的合作,需要美国放弃狭隘的心胸,才可能变成现实。

人类对于月球的探索,60年来从未停歇。年1月,中国以“嫦娥”命名的探月工程,被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年10月24号,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此后又陆续实施了嫦娥二号、三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嫦娥四号等任务,实现了“五战五捷”。

尽管此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但嫦娥五号任务,作为中国探月“绕、落、回”三步走的最后一步,仍面临着多项技术风险和挑战。嫦娥五号首次月球采样任务中,面临的首个技术挑战,是整体采样封装。这部分依赖于多个复杂机构,以确保样品保持原状、免受污染。其次,在无人照看、没有发射塔架和地面保障系统等复杂情况下,完成月面起飞也实属不易。

时事评论员宋忠平:

在月球表面航天器的起飞,尽管我们之前在月球上没有做到,但是我们在地面也做了大量的验证,所以很多技术其实已经是胸有成竹,所以不担心在月球上进行嫦娥五号的各种各样的实验有什么纰漏。

当然从中国的角度来讲,我们未来将会开展探月二期、三期工程。可能大家比较期待的就是载人登月什么时候来?我相信随着探月工程二期不断地开发、不断地应用、不断地了解月球,那么中国登陆上月球,这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我相信中国或许会以最快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来实现登月,在月球上踏上中国人的足迹。

“天问”探火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去年7月23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入轨,“天问”探火之旅正式起航。这标志着中国行星探测,迈出关键且重要的第一步,也是中国航天走向更远深空的里程碑。

由于地球和火星的公转周期不同,两个行星大约每两年“相遇”一次。科学家们表示,只有在这个为期两个月左右的窗口期内发射航天器,经过大约7个月的飞行,才能被火星引力捕获,最终到达火星轨道。

“天问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将一次性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步走”,难度系数非常高。自发射以来,“天问一号”已经完成三次轨道修正和一次深空机动,目前正以约17.4千米每秒的对地速度“奔跑”。

按照计划,“天问一号”到达火星附近后,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将于今年2月和5月完成火星环绕以及软着陆任务,之后在火星地表开展一系列探测工作,为科研人员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时事评论员宋忠平:

作为中国来讲,我们是信心满满,所以实现了一次就要完成一个绕和落两步工作,两步并作一步来走。从整个火星探测器的角度来讲,中国是为了实现“探火有我”。火星探测,不能仅仅有美国、苏联、俄罗斯,包括印度也开始探火了,那么中国也需要对火星进行探测开发,这个也比较符合我们深空探测的一个基本的目标、基本的定位。

宋忠平:之所以中国能够两步并作一步走,关键在于我们在技术上厚积薄发。中国现在已经有了建造初始级空间站的经验,我们也在嫦娥工程里面,让中国的探测器有了比较深入的验证,“绕、落、回”在月球上已经实现完美地收官。

在月球上有很多技术和火星上是相通的,更好的技术也可以在探火的问题上,得到比较充分的应用。中国人一般是不会打无准备之仗的,所以火星探测,我们才有把握去绕、再去落、再去巡视,让我们看一看这样一个红色星球究竟有哪些神秘的故事。

主持人:卢琛

编辑:杨宇飞、巴塔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usagoodmans.com/fayf/895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