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覃迅云瑶医减法医学”,再点击“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国内环境污染,中国的癌症发病人数持续上升;截至去年底,中国有接近万的癌症发病人数。目前用于肺癌治疗的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一盒药的价格就高达元,且只够十天的用量。癌症发病人数超万,多少人吃的起昂贵的抗癌药? 少人将靶向药奉为“救命神药”,真是这样吗? 事实上,各国肿瘤临床实践指南中大多将化疗药物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仅在少数癌种的特定分型/分期中才推荐一线应用靶向药。 靶向药可针对特定癌症驱动突变,这种“靶点针对性”在给靶向药带来独有抗癌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比化疗药更多的治疗限制。 靶向药的效果要看运气 肿瘤异质性决定了即便是同一器官的癌症,不同患者能使用靶向药的机会也大不相同。例如在中国,约60%的肺腺癌病人能找到靶向药,只有不到20%的肺鳞癌病人可以找到靶向药,而小细胞肺癌的病人可用的靶向药就更难找了。乳腺癌中,适用于靶向药赫赛汀治疗的Her2阳性患者仅占乳腺癌患者的10%。可见,靶向药并不是人人可用的“神药”。 或许一两年,或许三四个月,最终靶向药都会失效 由于靶向药只针对特定靶点突变,含这种突变的癌细胞能被杀死。但肿瘤异质性决定了肿瘤组织中会存在一定比例耐药癌细胞,就算只有1%,靶向药也无能为力,只能任由它继续分裂扩散。所以有些用靶向药的病人会发现,用药伊始肿瘤缩小了,但一段时间后肿瘤又会长大,再用药也无效,这便是那些不含这种突变的癌细胞长起来了。 几轮靶向药下来,把那些较容易杀死的癌细胞解决了,剩下的癌细胞就难对付了。靶向药用得越多,癌细胞的突变就越复杂,耐药性也就越大。 靶向药究竟是救命神药,还是骗钱的“假药” 靶向药明显的缺点也一点点印证了他们的假说“靶向药其实就是圈钱骗子产物”: 1.贵,死贵,一般人都吃不起(虽然后来出现了印度仿制药,但是获取途径不靠谱,药品的有效成分不能保证,冒险购买印版靶向药最贵的成本是时间——容易延误治疗时机); 2.有非常明显限制性,靶向药是针对靶点设计的,对于没有靶点的肿瘤无效; 3.不能治愈,针对靶点的肿瘤虽然效果显著,却对于肿瘤治愈完全没有帮助,只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止肿瘤的进一步发展; 4.靶向药会%产生耐药,一旦耐药就只有换新的靶向药,若果没有新药也就没有办法了。 靶向药副作用小只是“个美丽的误会” 靶向药“副作用小”也是靶向药受人追捧的原因之一,但这只是相对而言。有些肺癌和乳腺癌患者在用了靶向药后,有腹泻、脱水、呕吐等反应,各人程度不同,严重的甚至吐到胃肠道出血。皮疹瘙痒难耐、难以入睡、皮肤水肿等都是靶向药常见的副作用。 靶向药的副作用比例能有多高? 据孙燕院士在第十三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上公布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非小细胞肺癌常用靶向药吉非替尼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0.4%,埃克替尼则为60.5%。 为什么多数人对靶向药的不良反应避之不谈,但对“化疗药副作用大靶向药的功效”这样似是而非的说法却口口相传? 首先,化疗药最先是由欧美国家发明、使用的,这意味着研发和初期的临床数据都来自欧美人群。 其次,少数人为经济利益而过度宣传。一个月的靶向药万元起步(原研药,印度版之类的仿制品除外),更好一点的3-6万元。“副作用微小、一药可救命、药越新疗效越好”……这些都是被“神化”了的宣传,再加上“靶向”二字的独特魅力,让不少人产生了过度期待。 所以,今后可不能再一听靶向药就以为是救命。化疗药还是靶向药,还是得先看基因分型、结合各方面情况,才能更好地选出最优治疗方案。
推荐阅读
1.医院门诊专家出诊通知
2.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如何办理
3.异地参保人北京住院就医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须知
4.中药汤剂怎么喝才最有效?
5.半年内5名心血管专家接连落马,背后是:乱装支架,装一个回扣1万元
6.瑶族长寿秘笈,病从鼻入
7.覃迅云教授受邀参加民族医药高峰论坛,并荣获“民族医药文化十大首席专家”荣誉聘书
8.传统中医药,如何才能称得上科学?
9.骨质疏松,披着“老年人专利”外衣的“健康小偷”
10.8所中医药大学被除名:谁才是中医最大的敌人?
识别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