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关心的话题,随着我们对此类患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可选择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但如何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医悦汇》特邀请马进安教授,为我们分享目前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进展。
(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访谈专家
医院马进安教授
《医悦汇》: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现状和挑战有哪些?
马进安教授: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转移部位。10%-20%的NSCLC患者初诊时即存在脑转移,25%-50%的NSCLC患者最终会发生脑转移,70%的NSCLC脑转移为多发病灶。自然病程约1-3月,传统治疗后中位生存时间也仅有6-7个月,1年生存率约20%。可供选择治疗方式包括:手术、WBRT、SRS、TKIs、化疗。NSCLC脑转移根据基因分型可分为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EGFR敏感突变阳性患者更易发生脑转移;根据病灶的多少分为颅内肿瘤不超过3个和多发转移(3)。医生要根据临床不同的情况综合考虑,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争取最好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A、单发或转移灶≤3个的NSCLC脑转移治疗策略:手术慎重选用,立体定向放疗是核心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颅内转移灶为单发或转移灶≤3个、病变位置位于非重要功能区、颅外病灶控制良好或可控、全身状况良好的患者。手术宜慎重选用,可获取病理组织用于进一步的检测分析和指导后续治疗。
立体定向放疗是核心治疗:在NSCLC单发或转移灶≤3脑转移的治疗中,SRS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推荐剂量为20~24Gy。SRS治疗脑转移患者的疗效确切,有着较好的局部控制率。研究表明SRS加WBRT与单独SRS组中位OS分别为11.1个月和11.3个月,1年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分别为86%和80%。
全脑放疗(WBRT):推荐剂量为30Gy/10F或40Gy/20F,单独使用临床不做推荐。联合手术或SRS能提高颅内转移灶的控制率但并不提高生存疗效。研究显示,对于1~3个脑转移灶的患者,术后或者SRS后辅助WBRT可以减少颅内复发,但是并未提高OS。WBRT的加入似乎意义不大,而且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
对于EGFR敏感突变的单发或转移灶≤3个的NSCLC脑转移患者,鉴于BRAIN研究的良好结果(颅内ORR67.1%,颅内DCR84.7%),且埃克替尼起效快及副作用小,就我个人而言,临床可以考虑先使用埃克替尼治疗1月,复查评价疗效后再选择手术或者SRS。其中达到ORR的患者可以缩小放疗或者手术的范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B、转移灶3个的NSCLC多发性脑转移的治疗
NSCLC多发性脑转移患者采取传统的WBRT疗效甚差,如何提高该类患者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SRS+WBRT应该是国内真实世界中临床医生最常用的选择。
一项日本研究(JLGK)结果表明SRS可以单独作为NSCLC多发脑转移(5-10个)患者的选择。
对于EGFR敏感突变的NSCLC多发脑转移患者,BRAIN研究的结果显示埃克替尼组颅内PFS10.0个月,显著优于WBRT组颅内PFS4.8个月。所以对于无脑转移症状的EGFR敏感突变的NSCLC多发脑转移患者,可以首选埃克替尼进行治疗。即使是对于有脑转移临床症状的此类患者,个人觉得也可以在强力脱水等支持治疗下,予以首选埃克替尼进行治疗。研究表明,EGFR-TKIs常规剂量治疗脑转移,肿瘤退缩的中位反应时间为4.2周。因此对于脑转移症状比较明显的EGFR敏感突变的NSCLC多发脑转移患者,鉴于埃克替尼超宽的治疗窗与安全性,可以在常规mgTid的剂量上增加到mg甚至mgTid进行治疗,以期获得最快速度的肿瘤退缩和症状改善。
EGFR敏感突变的NSCLC多发脑转移,对于上述策略治疗后进展的患者,如果出现EGFRTM突变,改用第三代EGFR-TKIAZD也是一种选择。
挑战:
放疗的介入时机
对于EGFR敏感突变的NSCLC多发脑转移患者一线采取埃克替尼治疗时,仍需要考虑WBRT的参与,但放疗选择何时介入是一个挑战。鉴于临床上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在EGFR-TKIs治疗2-3月后,基本上见不到肿瘤继续退缩的情况,表明此时肿瘤负荷已达到最低状态。因此个人建议对于EGFR敏感突变伴颅内转移的NSCLC患者,一线埃克替尼治疗2月时,加上WBRT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生存疗效。但尚需要临床前瞻性研究来验证。
化疗联合免疫治疗
尽管Keynote-研究入组的是无EGFR突变及无脑转移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但其ORR达56%,疗效惊人。鉴于免疫检控点抑制剂PD-1单抗(Keytruda)能有效治疗恶黑的脑转移,以及化疗对于NSCLC脑转移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所以对于NSCLC多发脑转移多种策略治疗失败的患者,PD-1单抗联合化疗可能也是一种选择,值得探索。
《医悦汇》:如何判定EGFR-TKI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有哪些评价指标呢?
马进安教授:对于临床医生,我们判断治疗效果应从最简单的做起,首先判断临床症状有无缓解,再进行影像学评估,肿瘤及分子标记物可作为辅助手段,无论何种方式,最终的OS和生活质量是医生和患者追求的终极指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