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相关基因检测的规范建议
作者及来源
王恩华朱明华步宏陈杰丁彦青周晓军梁智勇张祥宏孙保存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胸部疾病学组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病理质控与评价中心分子病理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病理医师分会分子病理学组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学分会分子病理学组
中华病理学杂志,,45(02):73-77.
一、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常见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的意义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于首位的恶性肿瘤[1],其中NSCLC约占85%左右。随着对其分子途径探索的逐步深入和相对应的靶向药物的不断出现,给其中的部分晚期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由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率在亚洲人群晚期肺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50%[2],且已有多个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我国上市并用于临床治疗,已有的"EGFR突变NSCLC治疗之中国共识"[3]和"中国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4]对于检测和治疗EGFR突变的NSCLC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然而,随着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除EGFR外,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和ROS1融合基因也分别各自代表了一类具有特定临床与病理特征的NSCLC分子亚群,从而为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临床研究表明,以ALK和ROS1基因改变为靶点的新型靶向药物对相应的NSCLC患者疗效显著[5,6]。而c-MET、RET和BRAF在NSCLC中的基因改变以及相应的靶向药物的治疗效果等也正在开展积极的研究和评估当中,已有的资料表明,以这些基因改变为靶点的药物同样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7,8,9]。另一方面,影响靶向治疗效果的耐药基因检测(如KRAS突变)也同样受到了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口碑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