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呼吸科李若然
患者:男,68岁;体重:75kg。
-05-14因咳嗽、痰中带血20天首次就诊。
现病史:
患者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无发热,无胸痛,无咯血,无憋喘,医院查胸部CT示:右肺下叶团片影,右肺中叶结节,心包少量积液。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门诊拟“肺部感染”收住入院。病程中,患者无乏力盗汗,无胸闷心慌,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饮食睡眠可,二便如常,体重未见明显减轻。
既往史:
年行黄斑前膜摘除术。生于江苏徐州,无疫区居住史。
吸烟史:20支/5日×30年;
饮酒史:25ml/日。
体能状态评分:PS1分
神志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步入病房,查体合作,肺部未闻及啰音。
肿瘤标志物:无异常。
入院时影像学检查:
同侧肺,发现孤立结节影,考虑癌性结节。
病理检查:首次行右肺下叶穿刺。
基因(EGFR等)检测状态:组织标本
检测时间:-05-22
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19外显子突变阳性
右肺小结节的性质:
患者首次住院期间(-05),并未能确定。
因此向患者提出建议:
①应用PET-CT进行检查,但对于较小的结节,未必能有可靠的价值,
②对“小结节”行肺穿刺取病理检查,事先告知患者,既往我们有很多次成功穿刺小结节的经验;
③治疗后观察。
患者选择治疗后观察。
通过观察考虑:右肺小结节,很可能不是转移癌或双原发癌。但对此,缺少病理证据。
心包积液的性质:
①该患者无心脏病史,无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及体征,心包积液无心源性因素的证据;
②结合临近胸膜腔积液,纵膈淋巴结增大,考虑存在胸膜腔/心包腔转移的可能,但无明确证据(未能行相应胸膜腔/心包腔穿刺检查)。也是因此,未选择手术治疗。
患者可能存在膈肌侵犯的CT影像:
右下肺腺癌(Ⅳ期)T4N2M1a,(EGFR19+)
治疗方案:吉非替尼
治疗时间:-06-01
疗效评价:PR
影像学评价:
一线治疗后疾病进展:
-10-12首次复发,病灶进展,小结节仍在。
检测时间:-10-17
第二次行CT引导下肺穿刺标本EGFR检测:腺癌
组织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EGFRTM(+)、ALK(-)
血液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EGFRTM(-)
疾病进展时生物标志物:
疾病进展时患者PS评分:0分
诊断结果:右肺下叶腺癌(吉非替尼治疗后进展)TM+
治疗方案:奥希替尼80mgqd
治疗时间:-11-02
疗效评价:-11-29复查胸部CT,见病灶较前缩小,提示奥希替尼针对TM+的复发肺腺癌,具有控制效果。
患者治疗策略一览专家点评穆新林教授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多项Ⅲ期随机临床研究均证实,存在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线EGFR-TKI治疗,与传统的含铂双药的标准化疗方案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及无进展生存期(PFS)。但是大部分晚期NSCLC患者初始应用一线EGFR-TKI治疗中位PFS在达到9~11个月后会出现获得性耐药,且约60%的EGFR-TKI耐药患者会发生TM突变。
AURA3是一项开放、多中心、随机Ⅲ期关键性的确证试验,在多名携带EGFRTM阳性突变的NSCLC患者中将第三代、不可逆EGFR-TKI药物奥希替尼(80mg/天)与标准铂二联化疗方案(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卡铂)相比,其显现出了更强的临床疗效,降低疾病进展风险达70%,同时患者耐受性,安全性更高。目前,这一结果已改变了肺癌治疗领域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奥希替尼作为这类患者标准二线治疗方案的地位。
心包积液的性质是本例患者选择治疗的关键。结合临近胸膜腔积液,纵膈淋巴结增大以及患者的分期考虑存在胸膜腔/心包腔转移的可能,因此未选择手术治疗。而本例患者初始组织学活检显示EGFR19外显子突变阳性。基于基因检测结果,患者一线应用吉非替尼治疗,PFS达到17个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疾病进展后,经二次组织学活检证实患者TM突变阳性,血液学检测显示TM突变为阴性。值得注意的是,组织学检测仍是权威指南推荐的检测金标准:一方面,可以观察耐药肿瘤组织的形态学,进行诊断分型;另一方面,还能评估肿瘤细胞比例,减少假阴性的情况。此外,组织样本稳定,可长期存储,组织样本的处理和检测流程都可以标准化。血液检测则可作为有效补充。目前,本例患者二线应用奥希替尼治疗,并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与以往临床实践相符,相信此例患者通过奥希替尼的使用,会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延长生命。
国内外共识与指南均指出,晚期NSCLC患者治疗前均应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对EGFR-TKI治疗失败后的耐药患者更应再次检测明确TM、MET、HER2等基因的状态。另外,根据患者病情进展情况,积极开展二次、甚至多次组织活检,解析敏感突变与耐药突变,能够帮助医生准确掌握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从而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个体化靶向治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