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安教授
撰写
陈良安(医院呼吸病研究所)
编辑
柳海霞
● ● ●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肺癌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总体来说,肺癌早期诊断现状很不理想,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近年来,肺癌早期诊断技术有了明显进展,尤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早期肺癌识别新技术
早期肺癌影像识别新技术(1)肿瘤微血管成像征:早期肺癌由于病灶太小,传统影像诊断标准(如分叶、毛刺、胸膜凹陷等)已不适用。我国肺部影像专家张国桢教授提出微小肺癌影像诊断新标准——肿瘤微血管成像征(或称肿瘤微血管移动-联通征)。针对微小肺癌具有与传统结节肿块型肺癌不同的肿瘤生物学特征,在前期肿瘤血管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早期肺癌微血管形成,即“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的重要鉴别意义,极大地提高了微小肺癌,特别是原位癌和微浸润腺癌的诊断精准性。(2)大数据-计算机辅助诊断-人工智能新进展:影像组学新技术应用大量的自动化影像特征数据化算法,将感兴趣区域的影像特征转化为具有高分辨率的可发掘的特征空间数据,应用数学模型和机器学习等工具研究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事件的相关性,获得具有临床价值的影像组学特征谱。影像基因组学技术应用数学模型和机器学习等工具,研究影像组学特征和基因表型及其密切相关临床事件的关系,获得可预测基因表型、与基因表型密切相关临床事件的影像组学特征谱。研究显示,基于影像组学的人工智能诊断方法较影像专家诊断肺结节的准确性显著提高。这意味着影像的自动化分析与临床大数据结合,计算模型的优化、大数据深度挖掘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可能实现从“计算机辅助诊断”到“计算机诊断”。(3)能谱CT:传统CT扫描采用混合能量射线扫描,所得到的CT值是平均CT值,存在硬化伪影。而能谱CT成像时得到的是单一能量下的图像,物质的衰减更为纯净,可最大程度降低硬化伪影。研究显示,能谱CT对肺结节良恶性判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鉴别诊断价值高于普通CT。
呼吸内镜新技术荧光支气管镜、窄谱成像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荧光共聚焦显微内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导航支气管镜等新技术的开发与临床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早期诊断水平。
生物标志物驱动基因检测、液体活检和各种组学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是肺癌诊断与治疗决策的有力依据,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以下两方面也备受专业治疗白斑医院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医院